讀《黃帝陰符經夾頌解注》
无意中通过古籍搜索发现《黃帝陰符經夾頌解注》,细读一下
《黃帝陰符經夾頌解注》正統道藏中原文PDF
黃帝陰符經夾頌解註序
天法人,人法天,陰符之所以作也。
昔黃帝慕道懇切,故往崆峒山拜廣成子而問至道,授以返還長生之訣;後於峨媚山又拜皇人,授以五芽三一之文,祕而修之而登上仙。憂道後世恐失其真,遂述《陰符經》三篇,分為上中下,以按三才而明精氣神,各有極趣之妙。
又恐人不知返還之理,故首言以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。
此所以為《陰符經》三篇之綱目。
知天道必知人道,知人道必知丹道,知丹道必知其陰陽動靜之機,知其機必知其內外返還之理。
知其理,採鉛汞不失其時,運符火不失其候,經中所謂絕利一源,用師十倍;三返晝夜,用師萬倍。
此又示人以修真之要在乎收拾身心一定不移之志,次則用抽添工夫而不可間斷。
全真之道別無他也,一要精全,二要氣全,三要神全。
收視則神真,返聽則精真,緘言則氣真。
了此三全三真,自然混融於中,真火緞煉,結成金胎,十月工足,陰盡陽純,當此時,脫胎神化,變現無方,超出生死之外,永為金剛不壞之身,此所以為還丹者也。
餘謂是經文簡而意奧。
或有不明其說者,看於傍求而外其道,於是乎不愧僭狂之罪,將先師所授祕訣遂逐段釋其文意,而又述頌總證,剖露玄機,以俟後之同志,非敢為是,可以為初學者一助云爾。
混然子王道淵序。
黃帝陰符經夾頌解註卷上
南昌脩江混然子王道淵註
夫陰符者,一陰一陽之謂也。
太極未判之始,溟溟涬涬,遼廓無光,純一陰炁而已。
陰因之極,一陽生於中,便分奇偶,陽動陰靜,兩儀判焉。
人生其中,三才立焉。
三才既立,萬物生焉。
生萬物者,道也。
成至道者,人也。
聖人所以建天地,施德化,修性命,定人物,此陰符所以作也。
以世法言,萬物皆有形,曰陰,萬物皆有性命曰符,萬物皆有自然之道曰經。
以道用言,人之四大,一身皆屬陰,唯一點祖炁居天心,屬陽,是曰命蒂。
性與命合曰符。
符者,契合也,分開兩箇,勘合渾淪。
陰符二字,身心也,性情也,水火也,神氣也,鉛汞也,龍虎也,動靜也,乃爲修丹之根本,養道之淵宗。
凡作丹妙用,每遇日中冬至之時,則當閉關,外則運陽火於東南,而復退陰符於西北,存北方不行,正萬物藏形之時也。
於此時含光内燭,真氣薰蒸,片餉之間,混融磅礴,陰氣消化,陽氣日新,此立成丹基之胎。
久久純熟,自然精氣輕清,如熱雲旋轉。
華池津液脉絡之來,澆灌靈根,結成還丹,是謂陰符之道也。
經之爲言徑也,人人共行之徑路也。
丹經云:處處綠楊堪繫馬,家家有路到長安。
頌曰:太極未分渾是陰,一陽動處見天心。
陽舒陰慘相符合,大道生生德化深。
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。
觀者,仰觀於天也。
仰見其天道,日月運行,風雲變化,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雨澤。
一暑一寒,一來一往。
此天道運化以行鬼神,所以生物之大功也。
至如在天星象,北辰居其天中,寂然不動,而衆星拱之,隨斗標晝夜旋轉週天,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。
北斗屬水,水得六數,何以有七星?
南斗屬火,火得七數,何以有六星?
此水火互交,自然之道也。
是以聖人見天道如此,返求於身觀之,我身即天地,故執天以行之也。
人之一呼一吸,即乾坤闔闢也。
水上昇,火下降,即日月運行也。
鼓吾身之橐籥,即風雲變化也。
吸神觀心,鍊精化氣,逆上泥丸,即鼓之以雷霆也。
浩氣冲虚,神水流注,即潤之以雨澤也。
進陽火,退陰符,即一暑一寒,一來一往也。
此執大化運行於身,無不與天道同也。
密户之左,生門之右,中虚一竅,空玄不動,萬神朝會之宗,即北辰居其所,而衆星拱之也。
天一生水,從地而升。
地二生火,從天而降。
水中藏火,火中藏水,即北斗屬水而七星,南斗屬火而六星,丹家所謂龍從火裏出,虎向水中生是也。
學人能知此數說,不可着在文字上猜度。要明未畫已前造化此箇微意,當求真師口訣,而後可知。
夫修丹之道,一要明鼎器端的,二要攢簇藥物真全,三要運符火烹鍊得法。
戒定性智,絶利清源,行住坐臥,綿綿若存。
如此勤而修之,未有不成道者也。
老子曰: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
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
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丹經云:一馬自隨天變化,六龍長駕日循還。
張紫陽云:先把乾坤爲鼎器,次搏烏免藥來烹。
邵子故曰:天人焉有兩般義,道不虚行只在人。
豈不是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哉?
頌曰:觀天之道運無窮,故執樞機合聖功。
顛倒這眥消息子,乾坤都入黍珠中。
天有五賊,見之者昌。五賊在心,施行于天。
五賊者,乃五行之氣也。
在天地爲水火木金土,在人爲心肝脾肺腎,又爲精神魂魄意,又爲眼耳鼻舌身。
人之一點元靈,父母未生已前,甚是分明。
始因父母生我之形,此靈入竅,被形所梏。
人爲赤子之時,性無不善。
蓋因年漸長成,習染各異,眼耳鼻舌,被色聲香味所觸,而心貪愛,意馬馳騁,于是流浪苦海愛河,迷亂真性,耗其靈根,失其至寶,此所以被五賊所害。
世人不得真道者,爲此也。
尹真人曰:天物怒流,人事錯錯然,正謂此也。
學人若能勘破浮華幻相皆非我有,唯一靈真性是我本來面目,從今去,不被幻軀所役,把已往貪愛之心盡底掀翻,但虚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,動靜之間,以性爲主人,以五賊爲家臣,君無爲而正信於内,臣有爲而營運於外,内外合心,君臣混一,自然三花聚鼎,五炁朝元,異骨成親,欣樂太平。
金剛經云:凡所有相,即是虚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豈不是天有五賊而見之者昌歟?
了真子曰:酒是良朋伴是花,嶺頭時駕紫河車。
可憐金虎一聲嘯,吹散青天五彩霞。
豈不是五賊在心,施行于天者乎?
學人宜於此詳味。
頌曰:五行之氣結成形,罩卻生前一點靈。
五賊若能歸主宰,施天自有道光明。
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身。
以道用言,有道之人,一心能制五賊。
遇五賊攻心,我則把定三關,天機不動,外施金母之功,簇三千六百正氣,回七十二侯之要津。
行道一息,能奪一年之節候。
是以昇陽施化,出古超今,皆在吾掌握之中矣。
古人所謂我命在我,不在於天。
天地小我,我大天地。
皇天不遠,大藥非遥。
誠哉言也!若得真傳口訣,運行符火于一身,如取囊中物爾,靜則爲金丹,動則爲霹靂。
以世法言,一君正位,萬臣咸歸,則天下山河,人民賦貢,莫不皆奉其主。
所有衣冠禮樂,刑法制度,莫不皆由君出。
道用與世法,即同一體。
且如天下清平,人民樂化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,用文而偃其武也。
忽遇寇賊生發,便當建侯行師而討平之,用武而後其文也。
魏伯陽故曰:首尾武,中間文。
老子曰: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?以此。
豈不是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身哉?
頌曰:有道之人固本源,經天緯地量玄玄。一拳握定陰陽領,運化風威遍大千。
天性,人也。人心,機也。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
天賦命於人謂之性,人心發用謂之機。
性即天也,心即性也。
是以聖人觀天之道,明天之性,執天之行,運心之機。
夫立天之道者,一陰一陽也。
定人之道者,一仁一義也。
以世法言,天生於人,唯人得其全體,道必假人以行之。
天性妙理,無非在於人心。
心所以能包含天理,一動一靜,分明發露,天之機也。
聖人大觀天下,以謂人人同體,箇箇同真。
于是制言行,施教化,立天道,定人倫,布告天下,使人人知其有君臣父子、夫婦、長幼朋友三綱五常之理,率性修道,盡敬其身。
中庸云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是也。
以道用言,天性常主於靜,人心常欲於動。
靜則養性,動則復命。
復命曰常,返常合道。
是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
老子曰: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。
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
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
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。
孔子云: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如斯之謂也。
頌曰:天性人心理一同,機關動靜道相通。乾坤上下君臣合,萬國民安樂歲豐。
天發殺機,移星易宿。地發殺機,龍蛇起陸。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。天人合發,萬化定基。
形而上者謂之天,形而下者謂之地,鍾秀而生謂之人。
天地人三才,而各有機。
天以斗爲機,地以雷爲機,人以心爲機也。
天發殺機,移星易宿者,此謂乾坤運化,斗柄推遷,晝夜不停其機,諸星宿隨其旋轉,此陰陽造化,自然之理也。
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諸星宿皆有行其度次。
至如行此一度已滿,必移過别宮度而行之,餘度亦然。
是以滿而必至於反,反而必復於初,此氣數反常合道之理也。
地發殺機,龍蛇起陸者,此言地道厚載,龍蛇蟄藏時,因陰極而陽生於下,陽漸長而壯,雷動發聲,從地而起,龍蛇聞雷之聲,乘陽而起,此所以地發殺機,龍蛇起於陸也。
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者,此謂覆即復也。
三才之中,唯人最靈,是以聖人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審地之理,法地之用。
夫惟用是用,返本還元以復之,效天地之道以修其真也。
天之星宿,即我身之斗柄也;地之龍蛇,即我身之水火也。
凡作丹之用,不過斡天罡而旋轉斗柄,顛倒陰陽而既濟水火。
當鉛見癸生之時,便以神呼氣歸鼎,握固天罡,以旋斗標,此法天機,移星易宿也;
流戊土而化火,逼逐金精,逆上泥丸,此法地機,龍蛇起陸也。
乾坤交姤之罷,一氣流通,直入黃庭而止,産箇驪珠,似月之圓,發真火煅煉,結成金丹。
此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也。
張紫陽所謂:捉將坎位中心實,點化離宮腹裏陰。從此變成乾健體,潛藏飛躍總由心。
丹經云:人心若與天心合,顛倒陰陽只片時。
老子曰:致虚極,守靜篤,萬物並作,吾以觀其復。
譚景昇化書所言:得天地之綱,知陰陽之房,見精神之藏,則數可以奪,命可以活,天地可以反復。正謂此也。
天人合發,萬化定基者,天乃指性而言也,人乃指命而言也。
總而言之,作丹有時,時至神知。
當此時採取,則藥物應機。
施工一息之頃,能定萬化之基。
只用半箇時辰,而得還丹。
度人經乃曰:璇璣玉衡,一時停輪。
河海靜默,山嶽藏雲。
天無浮翳,四氣朗清。
土皆作碧玉,無有異色。
豈非天人合發,而萬化定基者乎?
頌曰:旋斗歷箕回五常,龍蛇起陸會乾陽。半時反覆施刑德,萬化都歸一粟藏。
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
人之一點真靈謂之性,百事通曉謂之巧,諸般不能謂之拙。
所以巧者多智,拙者多愚。
此二者過猶不及,皆不得其中庸之道,正孔子所謂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。
蓋爲人生於天地之間,風土不同,稟受自異,故氣質有差耳。
是以性有巧有拙,聖人故於此示人,得其巧者不可逞於巧,得其拙者不可縱於貪。
巧與拙可以伏藏於心,自然復於本性而不妄矣。
苟有不藏於心,巧者弄於巧,拙者妄於貪,如是之人,未有不陷於害者也。
老子曰: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,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
故聖人絶聖棄智,絶巧棄利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
豈不是伏藏者也?
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者,此言九竅。
人之首有九宮,乃曰九竅。
本來天性於泥丸所居,故曰性門,又曰髓海。
髓海滿而精神全暢,髓海消而精神耗竭。
首之九宮,其名不一,今略言之。
泥丸之宮,爲百關總會之穴,乃萬神朝集之宮。
諸星森羅,日月運轉,無非於此處撥動機關而旋斗柄。
此人法天地合象如此。凡人性於日用之間,下連於心,心有七孔二毛,亦曰九竅,以應上天北斗七星,左轉右弼,此乃有象之心。
若言天心在人身天地正中,混洞空玄,實無形象。
聖父聖母所付一點真陽之氣,居此天心,是爲元始,祖劫性君,寄體于此。
陽得九數,故乾元用九,是爲九竅,合之爲一,散之則九。
所以人心一念動處,北辰即知。
是故聖人於此經中,垂戒學人,平日二六時中,可以虚心靜性,保氣惜精。
凡遇邪攻九竅,便當運三要以復之。
夫惟三要,有内三要,有外三要。
内之三要者,精氣神也;外三要者,眼耳口也。
眼爲神之門,耳爲精之門,口爲氣之門。
視之不息,則神從眼漏;聽之不息,則精從耳漏,言之不息則氣從口漏。
逐於外而失於内,心爲形役,是九竅之邪在乎三要者也。
若能收其視,返其聽,緘其言,當施工發越之際,牢閉三關,飛意存神於兩腎中根,鍊精化氣,上補泥丸以腦。
腦補完而金液生,鍊炁下化於神,神復全而真火旺,發神火以鍊虚,虚室受陽而生白,結成靈胎,神明開慧。
此鍊還丹真工夫也。
須用口傳心授,大要識時通變,當靜以養性,當動以修命,性命雙修,吾道長存,豈非可以動靜者耶?
魏伯陽曰:眼耳口三寶,固塞勿發通。真人潛深淵,浮游守規中。
即經中所謂三返盡夜,用師萬倍是也。
頌曰:巧拙都忘遠客塵,回光返聽内全神。三般大藥燒成寶,占斷陽臺一段春。
火生於木,禍發必剋。姦生於國,其動必潰。知之修鍊,是謂聖人。
火之爲言,忿也,姦之爲言,慾也。
所謂火生於木,禍發必剋者,以俗人言之,凡因事觸心即生忿,火性上炎,神怒氣發,與人鬥爭,卻不知離中之神被無明火盡焚之矣。
姦生於國,其動必潰者,此言國猶身也,身隨幻變,眼因色媚,神領在心,情慾交蔽,陽即下奔,動之必潰,卻不知坎内真精被姦盡潰之矣。
如是之人,直至死而後已,豈知修鍊者哉?
是以聖人明天地陰陽符候之理,反求於身行之。
木旺則火生,金旺則水生。
卯酉二八之月,宜當沐浴。
凡遇火生於木,則當存性而懲忿也,故禍發而必剋。
當姦生於國,我則閉門而窒慾也,流意回坤,故動之而必潰。
尹真人故曰:惟其來干者,皆攝之以一息,則變物爲我。
易卦云:復,其見天地之心乎!
所以知之修鍊,是謂聖人也矣。
頌曰:野戰防危要識時,龍爭虎鬥兩奔馳。片時風掃浮雲盡,露出蟾光一片輝。
黃帝陰符經夾頌解註卷中
南昌脩江混然子王道淵註
天生天殺,道之理也。
以世法言,天生,陽也;天殺,陰也。
一陰一陽之謂道,一生一殺之謂理。
天生於春,萬物發生於陽,天之仁也。
天殺於秋,萬物收斂於陰,天之義也。
陰陽消長,道之理也。
是以聖人觀天之道,執理於心。
以無爲而化天下之民,聖人之仁也;以五刑而齊天下之法,聖人之義也。
仁義體用,聖人之道也。
以道用言,凡遇身中冬至之時,則當閉關靜定,飛意化火,鍊精爲氣,督進陽火,從太玄宮提上南宮,此天生之理也。
至此已往,陽極而虧,故一陰生于五陽之下,則當斂陽而退陰符,從玉山上京下重樓,送至坤位而止,發武火煅煉,烹陰爲陽,此天殺之理也。
運用一身,綿綿若存,豈不是道之理也?
邵子曰:乾遇巽時觀月窟,地逢雷處躡天根。天根月窟閑來往,三十六宮都是春。如斯之謂也。
頌曰:陽龍陰虎兩盤旋,生殺天機理自然。鍊出一丸真種子,壼中春滿道綿綿。
天地,萬物之盜。萬物,人之盜。人,萬物之盜。
天地,萬物之盜者,此謂天地生萬物,萬物之性命,莫不由乎陰陽運化,結成其形。舉心動念處,天地皆知。
作其善者,鬼神護佑;作其惡者,雷霆典刑。此天地所以盜萬物也。
萬物,人之盜者,此言萬物之生,與人並作。人身之内,生八萬四千蟲,今略言之,内則五臟被蟯蛔所食,外則皮膚被蚤蝨所攻。
譚景昇化書所謂𧕍虰者,腹中之蟲也,摶我精氣,鑠我魂魄,盜我滋味,而有其生。
此萬物所以盜人也。
人,萬物之盜者,此言人爲萬物至靈,一心包含萬物之理。
師天地而知運化,師蜘蛛而結網罟,師蜜蜂而立君臣,師拱鼠而製禮,師鳴鳳而作樂,師螻蟻而設兵陣。
聖人能取萬物之理,以致一身,此人所以盜萬物也。
總而言之,天地人物之生,皆在大化之中。
形形相盜,物物相欺,無非陰陽五行之氣使之而然也。
唯有道者,了明三盜超出陰陽之外,則無三尸所盜之害也。
學者宜玩味焉。
頌曰:天地人同萬物生,一家一竅各含靈。形形相盜陰陽化,悟者超凡入太清。
三盜既宜,三才既安。
此承上云三盜之義,於此故云三盜既宜者,此所謂有道之人,一性覺照,萬理貫通,自能勘破一身四大是陰陽五行之氣假合而生,我則不被形縛。
但密行符火以鍊形神。
神凝氣結,是謂金丹大藥,自能殺滅三尸之蟲。
既得三盜絶滅,自然三才安矣。
邵子所謂既知萬物備於我,肯把三才别立根。
張紫陽故曰:追二氣於黃道,會三性於元宮。
神全不思睡,氣全不思食,精全不思慾。
工夫至此,何患乎三才不安矣?
頌曰:三盜三才備一身,心君轉物各歸根。乾坤定位邪魔伏,萬國清平荷聖恩。
故曰:食其時,百骸理。動其機,萬化安。
此又承上云三才既安之義。
於此故曰:食其時,百骸理者,此言學人平日大要調和五臟,飲食不可失其時。
苟無失其時,則通身三百六十骨節,血氣周流,無處不暢,而病患自不生。
既得其身體康泰,可以棲神抱氣,常住中田,依時取華池玉液之漿,澆灌靈根,其苗自秀。
老子故曰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。
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是也。
動其機,萬化安者,此言遇一陽初動之時,便當轉斗柄之機以復之。
行道一次,則通身萬神暢快。
純陽真人金丹詩曰:獨處乾坤大象中,從頭歷歷運元功。
縱橫北斗心機巧,顛倒南辰膽氣雄。
鬼哭神哀金鼎裂,雞飛犬化玉爐空。
云何俗子尋常覓,大道希夷妙莫窮。
丹經曰:子細思量是妙哉,朝朝自勸紫霞杯。
若將地魄精擒縛,自有天魂祝壽來。
此之謂也。
頌曰:修真飲食要調停,一氣冲和五臟清。金液鍊形神火煅,通身毫孔放光明。
人知其神之神,不知不神之所以神。
神之爲言,靈也,性也。
人之靈性,虚明無象,在父母未生已前,不有其始;居父母已生之後,不有其終。
至靈至聖,至幽至微,包含衆體,總廓萬靈,不生不滅,不方不圓。
白紫清真人故曰此神不是思慮神,乃與元始相比肩是也。
此一節言學人平日修養工夫,先以明性爲主。
心地之中,常宜清靜,不可容一毫私欲罣礙於心,亦不可着相求玄。
若纔舉箇意思,神便不是神了。
經曰: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。
此神全體之妙,在乎心空無物,淵默含真,與太虚同其體,與日月同其明。
凡應事接物之間,以性隨機轉應,自然三界圓通。
此所以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。
張真人曰:視之不可見其形,及至呼之又卻譍。
金剛經云:世人以色相求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得見如來。
斯言盡矣。
頌曰:一點元靈是至神,神知神處便非真。人能了悟神虚體,朗朗真空不掛雲。
日月有數,小大有定。聖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
此承上云明性之體,於此故發明修命之用。
既得性住,必復命關。
若能性命雙修,方得形神俱妙。
夫修命之訣,學人可以觀天之道。
日月運行,而有冬夏二至;陰陽停半,而有卯酉二分。
積日成月,積月成歲,是以日月有數,而小大有定。
豈不聞日屬陽,月屬陰?
月本無光,借日之光。
每月晦朔,太陰與太陽同宮交會,月至此時,黑而無光。
月自初二、初三,離日漸遠,日射光於月,生明而小,魂漸長,魄漸消,至初八日夜,光平上一半,乃曰上弦。
自此已往,至十五日夜,月與日相望,光明圓滿而大,至此魂極而魄生。
十六七日以下,魄長魂消,月光漸減,至二十三日夜,光平下一半,乃曰下弦。
自此退至三十日夜,月光盡而又還晦矣。
周而復始,循環無窮。
此天道運化,自然而然。
是以大修行人,體此之理,運周天火候於一身。
所言日月者,精神也,水火也,鉛汞也,性情也。
當作丹之時,以神合氣,主固於内,飛神出在寅方,至申時進火,如日射光於月,漸漸生明而壯,流精化氣,直入泥丸,如月與日對望。
繼此陰生,用青女傳言,退符下入坤宮,日月合璧,結成還丹。
丹始結而小,功深漸養而大,故謂日月有數,小大有定也。
勤採勤收,時烹刻鍊,真胎鬱秀,智慧開通,故曰聖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
頌曰:日月週天數往來,功施梵氣結靈胎。從微至著神超聖,火裏栽蓮朵朵開。
其盜機也,天下莫能見,莫能知。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輕命。
此承上云運行日月於一身,故得聖功生而神明出。
於此故云其盜機也者。
此箇盜字,非世人竊盜之盜,乃運周天符火之法,一息工夫,能奪天地一年造化。
丹經云:五行順行,虎向水中生。
五行顛倒,龍從火裏出。
行此道者,天地不能拘,甲子管不得。
是以大修行人,乃天地外一賊爾。
張紫陽所謂工夫容易藥非遥,豈非其盜機也哉?
這箇盜機,至簡至易,是謂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,是以天下莫能見,莫能知也。
君子之人得之,謙恭退隱,抱朴存真,絶聰棄智,惟德爲身,損之又損,混俗同塵,來者即應,無喜無嗔。未嘗顯己之有道,此所以得之固躬也。
老子曰我有三寶,保而持之: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爲天下先。
又曰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是也。
小人之人,若得此道,便要逞弄,不能伏藏,自是自大,自顯自長,自伐自矜,欺人侮法,全無忌憚,薄德薄行,人皆忌之。
如是之人,未有不陷於害而輕於命,如龐涓之流是也。
經曰: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,強梁者不得其死。
孔子故曰:小人反中庸,小人無忌憚也,豈虚言哉?
學人宜於此詳察。
頌曰:燒山符子盜天機,大象希形道隱微。君子得之身退守,小人一得便胡爲?
黃帝陰符經夾頌解註卷下
南昌脩江混然子王道淵註
瞽者善聽,聾者善視。絶利一源,用師十倍。三返晝夜,用師萬倍。
瞽者,無目之稱。
聾者,不聽之謂。
以世法言,人雖兩目皆瞽,耳卻善能於聽;兩耳雖聾,眼卻善能於視。
此謂世人貪心不止,隨竅所漏,逐於外而失於内。
此乃凡夫之人,貪着其事,故設此喻,以爲學者之戒。
今以道用言,大修行人聖智圓通,神機無礙,眼亦能聽,耳亦能視。
吁!夫視聽之妙,非在眼耳,而實在神機之視聽也。
絶利一源,用師十倍者,此言以誠性爲體,絶去利欲,清心一源,自得其虚靈不昩,終不及行武鍊之工夫,故云用師十倍之力也。
乃形容修性之工夫,縱得寂然不動,猶屬陰神,豈若修命三返晝夜,而有回陽換骨之妙乎?
其三返有二說:外三返乃眼耳口,内三返乃精氣神也。
二六時中,外則回眼光,凝耳韻,緘口氣,晝夜返顧於中,不可須臾間隔。
内則混成三寶,不可蹉過天機。
當鉛見癸生之時,便當懸黍珠於空玄之中,握固不動,飛神沉下海底,鍊精化氣,迫逐度上南宮,補離作乾。
繼此已往,鍊氣化神,直下黃庭而止。
巽門雙開,大火煅鍊,片餉之間,鍊神還虚,虚空朗朗,復其性初。
此乃性命雙修之道。
度人經云:中理五氣,混合百神。十轉回靈,萬氣齊仙。
丹經云:不刻時中分子午,無爻卦内定乾坤。
是以行道一次,則諸天遥唱,萬帝設禮。修丹之力,其功莫大。
三返晝夜,得非用師萬倍者乎?
頌曰:瞽聽聾視妙心通,絶利清源十倍功。大藥三般返晝夜,神施萬化道無窮。
心生於物,死於物,機在目。
以世法言,衆人之心,被形所役,終日業識紛紜,一心未嘗離物。
心生於物,即死於物矣。
其機在於兩目。
凡物現前,目必先見。
見愛動心,意識外逐,日積月增,作下死根,莫非皆從眼界之漏也。
老子曰:人之生,動之死地。
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。
心難制伏者,因機在目也。
以道用言,大修行人端心清靜,唯道爲身。
凡遇心生於物之時,舉六通力,放大金光,照無極世界,運北斗南辰以復之。
是得物死而我道興隆,其機實在於天目流意提吸回旋之妙也。
此須口傳,未敢顯露。
川老註金剛經云金剛脚踏地,旛竿頭指天。
要知端的處,北斗面南看是也。
頌曰:心生於物死於物,機應分明在目中。十轉回靈歸竅妙,神凝氣住道興隆。
天之無恩,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風,莫不蠢然。
天之無恩,而大恩生者,此言天以生物爲心,四時運化,是自然之理,豈有意施恩哉?
蓋因萬物之生,妖正並作,妖反害於正,是不得已大恩生焉。
故用雷霆以申其令,揚烈風而播其威,使萬物畏伏皈正。
其有妖物不改過者,雷霆滅其形,風刀碎其體,去一害而安衆。
天威昭鑒,豈容其私?
此天無恩,而大恩所以生。
大恩生而迅雷烈風莫不蠢然神妙,鼓舞而作,頃刻遍滿虚空,變化不可測也。
聖人亦體天道而行,以安天下之民,民淳樂化,無恩可施。
其或有悖逆爲民害者,不得已建侯行師,陳甲兵以伐之,去一暴而安善良。
亦如迅雷烈風,振其威嚴,示之強梗,順於正命。
此聖人無恩,而大恩所以生焉。
此皆以世法釋,若以道用言,修丹之功亦同此理。
當其心空性靜之時,形忘物忘,亦無恩可施。
因其有陰陽二氣,動靜不常,而有分合之兆。
時遇陰魔侵犯,我則正位中原,飛神攝召陽雷電母,擲火奮迅,回烈風,掃蕩中山之陰。
一息冥情,莫不蠢然暢然而若醉。
此大恩生而施造化之功,結成還丹之妙也如此。
頌曰:天本無恩恩大生,冲虚二氣怒流行。雷轟風烈蠢然作,造化由來不順情。
至樂性餘,至靜性廉。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。禽之制在氣。
至樂者,神全也。
至靜者,精全也。
此所謂神全不生忿,性樂有餘裕矣;精全不思慾,性靜有廉潔矣。
老君授于吉太平之要曰:夫人,天付之神,地付之精,中和付之氣。
人能寶精去欲,固氣愛神,内則身得長生,外則國致太平。
况有諸内,必形於外。
了性則身清靜,了命則丹圓成。
性命雙全,自然至樂性餘,至靜性廉也。
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者,此言天與萬物,唯天得其造化之大。
以其不自生,是以能長且久,故能成其私,此天所以得之至私也。
及其發用,大運流行,無物不被其澤,此天所以用之至公也。
聖人體天道而修真,比之衆人,而亦得之至私。
及其用於事也,無一夫不被其德,豈不至公乎?
禽之制在氣者,此設喻之辭。
禽即心也,神也,火也,南方朱雀也。
此警示學人大要專心制氣,以氣爲藥物,以神爲符火,採取依時,烹鍊合法,自然陰氣化爲陽氣,識神化爲真人,混融一片,骨換身輕,如禽鳥翱翔太空,皆得制氣之理,故仙人號曰羽客。
施肩吾曰:氣是添年藥,心爲使氣神。
能知行氣主,便是得仙人。此之謂也。
頌曰:氣固神和樂有餘,虚心清儉養真軀。丹成自與天長久,身若禽飛上太虚。
生者,死之根。死者,生之根。恩生於害,害生於恩。
生死恩害,此四者陰陽反復。
彼此對待之理。
有生即死,有死即生。有恩即害,有害即恩。此氣數之然也。
以衆人言,貪生之厚,心被物迷,即造下死之根矣。
若能死心守分,絶利清源,即得生之根矣。
古人所謂貪他的着他的,失便宜得便宜。
是以聖人於此覺照分明。
凡心生於物,心即死之。
心既能死,道即生之。
尹喜真人故曰:聞道於朝,死心於夕。
金剛經云: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老子曰: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
夫何故?我得彼失乃得生,彼得我失乃入死。
學者可不慎歟!
恩生於害,害生於恩者,此言恩中有害,害中有恩。
正道德經所謂: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。
文始經亦曰:天下之理,恩或化爲讎,讎或化爲恩。
此理屬於事而言。
不聞譚景昇化書云乎:侯者人所貴,金者人所重。
衆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,衆人分玉而得金者不樂。
是賞不可妄行,恩不可妄施。
由爲爭奪之漸,即爲死亡之基。
此皆世法釋。
若以道用言,道由魔顯,魔因道化。
當性天雲起之時,我則登引群真,轉輪而復禮,豈不是恩生於害乎?
苦海波翻之際,我則昇玄同化而歸尊,豈不是害生於恩乎?
頌曰:心生有欲死之根,心死無爲道自存。恩若妄施招禍害,害窮仍復見於恩。
愚人以天地文理聖,我以時物文理哲。
愚人以天地文理聖者,此言愚人,非是言愚蠢之愚,蓋爲有等學人,因聰明所障,被文理所拘,竟不肯低下參訪至人,窮究自身天地造化之理,只於外面尋紙上之文,億度天地文理,快說快道,他遂以此爲聖。
吁,何其愚之甚也!
以有道者觀之,反爲愚人也。
我以時物文理哲者,此謂有道之人,能大觀天地,以四時之文、萬物之理總歸我身,明徹爲哲。
如犧皇仰觀俯察,旁觀鳥獸之文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始畫八卦,造書契。
又如黃帝之廣參,孔聖之多學,豈非由哲而至聖乎?
近有註本,多於此止。
余按:褚遂良得太極丹真人所註本及與張果老人註本,其下皆有二十一句百一十六字,極說得妙。
今當以太極丹真人張果本爲正。
諸本逸去,皆後人傳註之誤爾,即非結經之義。
頌曰:愚人外面論虚空,執理拘文性不通。豈識我家真妙用,朝朝日出嶺頭紅。
人以愚虞聖,我以不愚虞聖。人以奇期聖,我以不奇期聖。故曰:沉水入火,自取滅亡。
人以愚虞聖者,此謂有等參禪學道之人,起頭不遇真師所授,他平日只以頑空爲性,諸經不去參究,惟守一塊肉心,灰心槁木,死捉箇念頭,不放出去,不貪不求,他以此爲聖。
殊不知癡猫守於空穴,而終不得於鼠也。
又如鑽冰求火,而終不得於火也。
我以不愚虞聖者,此言大修行人必須參拜明師,開發竅妙,廣通諸經,究竟玄奧。
何云是性?何云是命?性如何修?命如何鍊?
參去參來,直至到那參不得處,方是不愚。
到此之時,只用一箇損字來受用。
諸緣損盡,以至無爲,自然智慧生明,道冲靈應。
我故以不愚虞聖也。
豈不聞大舜之聖,每好問而好察邇言。
大禹聞一善言則拜,顔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。
以三聖之道,莫非好學而得。
以今人之資,不學可乎?
度人經云乃當洞明至言是也。
人以奇期聖者,此言有等學人,不求正法,唯務異端,傍門小法,奇怪之術,以惑後人。
如巫、炎等,尚泥水丹法,擇美女爲爐鼎,以三峰爲採戰,金鎗不倒爲固濟,提吸女精作黃河逆流爲丹頭,以多入少出爲行火。
如此謬術,大亂正宗。
又有等以手爲雌雄劍,取女癸爲丹頭。
又有等休妻絶粒,漱津運氣,摩擦搐縮,吸日月精華,燒茅弄火。
如斯等類,何啻千門?
他以此奇而期聖也。
丹經故曰:道法三千六百門,人人各執一爲根。豈知眥子玄微處,不在三千六百門。
金剛經亦曰: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是也。
我以不奇期聖者,此言得道之士,常以無事取天下,内則存真養素,外則隨事應機,國土清平,無爲而樂,魔兵忽生,攝情一息,自然而然,無理至理,此所以不奇而期聖也。
故曰沉水入火,自取滅亡者,此當有二說:以弄奇術者言,自迷正宗,喪失真道,耗其靈根。
如是之人,將身蹈其湯火,日取滅亡也。
若以有道者言,當作丹之時,則行戊己之門,以戊土下沉於水府,捉坎陽去補離陰。
成乾之後,以己土退符流珠,復還神室,火鍊混融,塵垢盡淨,覺身忘如一太虚,洞妙無際。
此所以沉水入火,自取滅亡。
尹真人述說經臺詩云:心昩玄言沉地府,性通妙語合天心是也。
頌曰:愚人六會弄頑空,用術爲奇性自蒙。我以無爲清靜道,黃金鍊出滿爐紅。
自然之道靜,故天地萬物生。天地之道浸,故陰陽勝。陰陽相推,而變化順矣。
自然之道靜者,此謂天道流行,四時宣氣,本自然而靜,所以天地萬物生。聖人體天道而行,亦自然而靜,以無事定天下,所以四海萬民樂無名之朴。
老子故云:行不言之教,我無爲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是也。
天地之道浸,故陰陽勝者,此言天氣不下降,地氣不上昇,上下不通,故天地否。
遂成孤陰寡陽,二氣偏陷,五星失度,日月相刑,四時不調,寒暑失節。
冬天震雷,夏月飛雪,赤旱洪漂,萬物耗竭。
此天地之道浸,故陰陽勝也。
彭真人曰:陽火過刻,水旱不調,凝冬變爲大暑也。
陰符失節,寒暖相侵,盛夏反爲濃霜也。
金宮既砂汞之不萌,一鼎則蟲螟之互起。
大則山崩地圯,金虎與木龍沸騰。
小則雨暴風飄,坎男共,離女奔逸。
此之謂也。
陰陽相推,而變化順者,此言陰陽有離合之妙,水火有既濟之方。
採藥依時,運符合刻,自然陰陽相推而變化順,是得形神俱妙,與道合真也。
頌曰:自然道靜物生全,陰錯陽差便屬偏。會得陰陽顛倒用,回童返老壽齊天。
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,因而制之。至靜之道,律歷所不能契。爰有奇器,是生萬象八卦甲子,神機鬼藏,陰陽相勝之術,昭昭乎進乎象矣。
是故者,乃轉語之辭。
於此故總結陰符經三篇內旨之意。
聖人者,有道德之尊稱也。
知自然之道,不可違者,此言我既知大道是自然之理,則當守我自然之道,不可違而,豈別求於他也?
因而制之者,此謂我身之神氣,如龍虎之難調習,必須因時運轉,逆回土釜而制伏之。
學人能領悟此意,可以鍊還丹矣。
至靜之道,律歷所不能契者,此言工夫鍊化之後,自然真空朗徹,如萬里無雲之狀。
當此時,形忘物忘、性靜,杳無名象,難描難寫,豈律歷所能契耶?
爰有奇器者,此謂三寶混合,養成靈丹,貫石透金,變化自在,是爲無名之器,豈非奇器者乎?
大修行人有此奇器,運用大化如指掌,是生萬象八卦、甲子矣。
神機鬼藏,陰陽相勝之術,昭昭乎進乎象者,此言神機剛烈,鬼自伏藏,陰盡陽純,脫胎神化。
自此移神,上居泥丸之宮,正要腳踏實地,子細保養,迸破天門,陽神欲出,勿可輕縱,直待存惜如孩童,力健能走,然後可以出神。
故曰:陰陽有相勝之術。
內功已就,外行圓成,自然感帝君飛詔來徵,則身乘雲軿,鶴駕霞光繚繞,天香馥郁,上昇玉京金闕,隨其功行而與仙官,豈不是昭昭乎?進乎象矣?
如軒轅黃帝於巴山,與後宮及群臣七十二人乘龍而飛昇。
又如舜帝於蒼梧何侯之家,五老捧詔而飛昇。
又如漢之天師張道陵,晉之許旌陽、葛仙翁,皆同妻子白日飛昇,為金闕之臣。
神仙之學,誠有驗也。
古今得道者,奚止萬千之數焉?
學者不可以神仙為荒唐而生退心,大要信得及,更求明師口授,勤行修鍊,無二爾心,自有天仙保舉,必登仙翁之品,不虛言也。
頌曰:胎仙養就脫陰符,朝拜高尊入玉虚。進象昭昭神變化,鸞翔鳳翥駕雲車。
相关文章:
- 2024/10/19 讀《悟真直指》
- 2024/10/16 讀《還源篇闡微》
- 2023/11/20 資產倍增市場交易法及《孫子兵法集註》十三篇全
- 2023/06/22 AI白話解讀《洞玄靈寶定觀經》
- 2022/12/31 2022年總結、2023年小目標及讀《丹經極論》

Jesse Lau
網名遁去的一,簡稱遁一。2012年定居新西蘭至今,自由職業者。
本文采用知識共享署名 4.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。簡而言之,可隨意轉發轉載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