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《洞玄靈寶定觀經注》

2019-09-24 约 4270 字 预计阅读 9 分钟

前幾日看到Telekinesis的一個視頻,談到操作念力移物時的情緒等級。作者將情緒等級分為四個:

  • Desire - 欲,為最低一等
  • Love - 愛,同理心,高一等
  • Joy - 歡喜,更高一等
  • Peace - 寧靜,再高一等 再通過peace達到Self awareness的蘇醒。

有蠻大的啟發。更深的理解了陰符經中的至樂性餘,至靜性廉

西方背景不諱愛字,故可由Love而升級至Joy。東方古籍直接跳過Desire和Love到至樂至靜(即Joy和Peace)。兩者殊途同歸。故金剛經說“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”。

由此可知,若要達到至靜性廉,先需要做到至樂性餘

至靜,無相,要達到這個級數似乎不太容易著手;然而至樂,是有相的,眉頭鬆開,嘴角上翹即為樂。 隻需常觀察自己的眉間、嘴角即可達到常樂我淨的程度。

人有將一切事情都轉為笑容(或遲或速)的能力,此正是人可以修行的基礎。也是陰符經中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,奸生於國,時動必潰,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的含義所在。

了然至樂性餘,擬再解說《洞玄靈寶定觀經注》貫通之。

《洞玄靈寶定觀經》與《常清淨經》是兩大性功典籍,因本人的古文程度偏下,故此對有冷虛子注的《洞玄靈寶定觀經》更為親近一些,每日誦之。

道藏中截圖如下: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

下例為有引號引文為《洞玄靈寶定觀經》原文,藍邊引文為冷虛子所注解,無引文處為本人評論。


洞玄靈寶定觀經

靈者,神也,在天曰靈。寶者,珍也,在地曰寶。天有靈化,神用不測,則廣覆無邊;地有眾寶,濟養羣品,則厚載萬物。言此經如天如地,能覆能載,有靈有寶,功德無窮,證得此心,故名靈寶。定者,心定也,如地不動。觀者,慧觀也,如天常照。定體無念,慧照無邊,定慧等修,故名定觀。

與陰符經起首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相當。人以天地為法


天尊告左玄真人曰:

左者,定也。玄者,深妙也。真者,純也,一而無雜。人者,通理達性之人也。曰者,語辭也:

後文有真人之境界描述,不得其真,皆是強名。


夫欲修道,

進趣之心,名為修道

此即所謂道心開發之階段。冷虛子注之為進趣之心。


先能舍事,

一切無染,名為舍事,

舍事非舍家賠業之意,此舍乃房舍之意。就如飽食而遨遊,泛若不係之舟。處理的事即本房之事,即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。即所謂悟能。 一切無染,即蘇軾詩中所說:人生到處知何似,恰是飛鴻踏雪泥,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哪複計東西。 事如春夢了無痕也如此意。


外事都絕,

六塵為外事,須遠離也。六塵者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更不染著,名為都絕

外事乃能力範圍之外的事,無需自尋煩惱。吾能即吾道。


無與忤心,

境不來忤,心即無惱;心不起染,境則無煩。心境兩忘,即無煩惱。故名無與忤心

無忤心則為至樂性餘,常展眉微笑可也。


然後安坐,

攝澄煩惱,名之為安。本心不起,名之為坐

或坐或臥皆樂而安,不可以身相見如來。


內觀心起,若覺一念起,須除滅,務令安靜,

慧心內照,名曰內觀。漏念未除,名為心起。前念忽起,後覺則隨。起心既滅,覺照亦忘。故稱除滅。了心不起,名之為安。覺性不動,名之為靜。故稱安靜

念起即覺,不跟隨,自然除滅


其次,雖非的有貪著,浮遊亂想,亦盡滅除,

眾心不起,妄念悉忘,亂想不生,何有貪著?故曰滅除

浮遊亂想如水之波紋,皆不跟隨,自然滅除。


晝夜勤行,須臾不替,

晝之言淨,夜之言垢。垢淨兩忘,無有間替,故名不替

冷虛子注垢淨,似無必要。就是隨時保持之意。


唯滅動心,

忘想分別,名曰動心。覺照祛之,故名為滅

動心,即不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而由主觀欲望所生的妄想。


不滅照心,

慧照常明,無有間,故名不滅照心

似有另一自己督促自己實事求是並保持微笑展眉,此為照心。


但凝空心,

不起一切心名空心

此即至樂性餘,有空位方可周流不息,不執著。


不凝住心,

一切無著,名之不凝住心

即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


不依一法而心常住,

若取一法,即名著相。心不取法,名為不依。照而常寂,故為常住

法無定法,心常住即至靜性廉


然則凡心躁競。其次,初學息心甚難,或息不得,蹔停還失,

言習性煩惱,難可滅除,定力未成,蹔停還失也

修行非易事。此處講到躁競,均可歸於前所說Desire一類。


去留交戰,百體流行,

心起染境,境來牽心,心境相染,故名交戰。妄念不息,百非自生,名曰百體流行

此七情六欲相爭如戰場。保持至樂性餘即可。 此為孫思邈真人存神煉氣銘五時七候之第一時: 第一時,心動多靜少,思緣萬境,取舍無常,忌慮度量,猶如野馬,常人心也。


久久精思,方乃調熟。勿以暫收不得,遂廢千生之業,

定心不起,則契真常。一念不收,千生遂廢

再度回到道心開發。堅定道心,乃不因暫無進境而廢。 此為二三時 第二時,心靜少動多,攝動入靜,心多散逸,難可製伏,攝之勤策,追道之始。
第三時,心動靜相半,心靜似攝,心常靜散相半,用心勤策,漸見調熟。


少得靜已,

初得清淨,正慧未生,故曰少得靜已

此境在第四時: 第四時,心靜多動少,攝心漸熟,動即攝之,專注一境,失而遽得。


則於行立坐臥之時,

四威儀之時也


涉事之處,諠鬧之所,

見一切諸相為涉之處,起一切諸心,名為諠鬧之所也


皆作意安,

息亂歸寂,名為作意。恬淡得所,名之為安也

順逆不煩,仍然保持至樂性餘。涉事之處,諠鬧之所乃常人巨爽或不爽之境況,如網站程序遇到404、500錯誤,股票交易觸及止損或中彩票大獎等等


有事無事,常若無心;處靜處諠,其誌惟一。

有無雙遣,寂用俱忘,萬法不二,名之唯一

因進趣之心即道心堅固,世間事不足以擾其誌


若束心太急,又則成病,氣發狂顛,是其候也。

偏心執靜,名曰束心。心外見相,名為顛也

此為不明至樂性餘之道理,心不靜而強令肉身安靜,無可作用。欲潔何曾潔,雲空未必空


心若不動,又須放任,寬急得所,

從定發慧,名為放任。定慧齊融,名曰得所

此為定中靈感。與前之浮遊亂想不同。細分辨之。


自恒調適,

定多即愚,慧多即狂;定慧等用,名曰調適


製而不著,放而不動,處喧無惡,涉事無惱者,此是真定,

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空而常用,用而常空,得本元寂,故為真定

此境界可為第五時: 第五時,心一向純靜,有事無事,觸亦不動,田攝心熟,堅散準定。


不以涉事無惱,故求多事;不以處喧無惡,強來就諠,

習性塵勞,常須製禦,不可縱逸

此即儉及不敢為天下先


以無事為真宅,

見本性空寂,故為真宅

此真宅與前之舍事之舍對應。


有事為應跡,

慧用無邊,故為應跡。

這如同自動化睡中收入一般,無為而無不為的由定生慧,等閑無可更新,事來則應。


若水鏡之為鑒,則隨物而現形,

本心清淨,猶如水鏡,照用無礙,萬象俱現,名為現形

即陰符經中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,因而製之至靜之道,律曆所不能契,爰有奇器,是生萬象,八卦甲子,神機鬼藏。陰陽相勝之術,昭昭乎進於象矣


善巧方便,唯能入定,

諸法性空,寂無所起,故為入定

接地而定


慧發遲速,則不由人。勿令定中急急求慧,急則傷性,傷則無慧,

急求知見,真定乃亡。貪著諸相,故雲無慧

要在至靜性廉,故不急


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,此名真慧,

心體寂靜,妙用無窮,故為真定

慧自生,真空生妙有


慧而不用,實智若愚,

了無分別,名之不用。韜光晦跡,故曰若愚

與前不以涉事無惱,故求多事;不以處喧無惡,強來就諠同。


益資定慧,雙美無極,

寂照齊融,故雲雙美無極。

已有第一候之境: 抱一守中,喜悅日新,名為得道。


若定中念想,多感眾邪,妖精百魅,隨心應見,

為心取相。諸相應生,一切邪魔,競來撓亂

反過頭來說勿令定中急急求慧,急則傷性,謹記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


所見天尊、諸仙、真人,是其祥也

此為諸相,不可取著

見相非相,即見如來


唯令定心之上,豁然無覆;定心之下,曠然無基

前念不生,故雲無覆;後念不起,故曰無基

是紅樓夢中林黛玉所寫:無立足境,是方幹淨


舊業日銷,新業不造

宿習並盡,名曰舊業日銷,更不起心,故名新業不造

人世間乃銷業所


無所掛礙,迥脫塵籠

一切無染,故名無所掛礙;解脫無繫,故雲迥脫塵籠

無所掛礙,先要做到耳順,即至樂性餘


行而久之,自然得道

智照不滅,名曰行而久之;契理合真,故雲得道

要在達到至樂性餘至靜性廉而形成正反饋,勿念時日。


夫得道之人,凡有七候;一者,心得定易,覺諸塵漏

心得清靜,塵念盡知,故曰覺諸塵漏

此第一候即孫思邈真人存神煉氣銘之五時


二者,宿疾普銷,身心輕爽

真氣胎息,痼疾盡瘳。體道合真,身輕不老

五時七候之第一候:宿疾並銷,身輕心暢,停心人內,神靜氣安,四大適然,六情沉寂,心安懸境,抱一守中,喜悅日新,名為得道。


三者,填補夭損,還年複命

骨髓堅滿,故填補夭損;駐顏不易,名為還年複命也

五時七候之第二候:超過常限,色返童顏,形悅心安,通靈徹視,移居別郡,揀地而安,鄰裏知人,勿令舊識。


四者,延數萬歲,名曰仙人

長生不死,延數萬歲,名編仙籙,故曰仙人

五時七候之第三候,延年千載,名日仙人。遊諸名山,飛行自在,青童侍衛,玉女歌揚,騰躡煙霞,綠雲捧足。


五者,鍊形為氣,名曰真人

得本元氣,故曰鍊形為氣;正性無偽,故曰真人

五時七候之第四候,煉身成氣,氣繞身光,名曰真人,存亡自在,光明自照,晝夜常明,遊諸洞宮,諸仙侍立。


六者,鍊氣成神,名曰神人

真氣通神,陰陽不測,故曰神人

五時七候之第五候,煉氣為神,名日神人。變通自在,作用無窮,力動乾坤,移山竭海。


七者,鍊神合道,名曰至人

真神契道,故曰至人

孫思邈真人存神煉氣銘分為兩候: 第六候,煉神合色,名曰至人。神既通靈,色形不定,對機施化,應物現形。
第七候,身超物外,迥出常倫。大道玉皇,共居靈境,聖賢集會,弘演至真,造化通靈,物無不達,修行至此,方到道源。


其於鑒力,隨候益明

鑒力者,常照不息也。益明者,明明不絕也

慢慢會有上述現象發生,邏輯上能修到第二候宿疾普銷,身心輕爽,即證明了心性由定能生慧並能作用在色身上,從而餘下幾候也會陸續驗證。


得至道成,慧乃圓備

若了本性,得道成真,智慧圓明,萬法俱備

若定無生慧,則差之遠矣


若乃久學定心,身無一候,促齡穢質,色謝方空。自雲慧覺,又稱成道者,求道之理,實所未然

通神合道即得道真成。心惑身亡,不離生死。《西昇經》雲:是故失生本,焉能知道源

此謂以此法修行,必然有色身轉化之驗證。可以此相來作為一步步驗證之階梯持續修之。


而說頌曰: 智起生於境,火發生於緣 各是真種性,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,心起知更煩 了知性本空,知則眾妙門

此頌冷虛子未注解。但熟記常誦可也。

後記

道由心學,匪假它求;神依形住,罔有其外。我之靈明,亙今亙古,惟其絏於六情,是以戕我正念。貪嗔癡昧,種種見惑,背真向偽,無有殫期。寔惟真師憫念眾生無知,故演此妙經,作人天規鑑,為證道梯航。是有定觀之說,發揮妙本,洞徹玄微,滌乎垢氛,超乎視聽;明無相於有形之後,致虛極於未兆之先;物我俱忘,形神俱妙。凡我羽流,敬之敬之。

此後記有明無相於有形之後,正合今天起首讀此經的緣起,以至樂性餘之有形而明至靜性廉之無相,妙哉!


author

Jesse Lau

網名遁去的一,簡稱遁一。2012年定居新西蘭至今,自由職業者。
本文采用知識共享署名 4.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。簡而言之,可隨意轉發轉載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
留点评论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