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洞玄灵宝定观经注》
前几日看到Telekinesis的一个视频,谈到操作念力移物时的情绪等级。作者将情绪等级分为四个:
- Desire - 欲,为最低一等
- Love - 爱,同理心,高一等
- Joy - 欢喜,更高一等
- Peace - 宁静,再高一等 再通过peace达到Self awareness的苏醒。
有蛮大的启发。更深的理解了阴符经中的至乐性余,至静性廉。
西方背景不讳爱字,故可由Love而升级至Joy。东方古籍直接跳过Desire和Love到至乐和至静(即Joy和Peace)。两者殊途同归。故金刚经说“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
由此可知,若要达到至静性廉,先需要做到至乐性余。
至静,无相,要达到这个级数似乎不太容易着手;然而至乐,是有相的,眉头松开,嘴角上翘即为乐。 只需常观察自己的眉间、嘴角即可达到常乐我净的程度。
人有将一切事情都转为笑容(或迟或速)的能力,此正是人可以修行的基础。也是阴符经中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,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,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的含义所在。
了然至乐性余,拟再解说《洞玄灵宝定观经注》贯通之。
《洞玄灵宝定观经》与《常清净经》是两大性功典籍,因本人的古文程度偏下,故此对有冷虚子注的《洞玄灵宝定观经》更为亲近一些,每日诵之。
道藏中截图如下:
下例为有引号引文为《洞玄灵宝定观经》原文,蓝边引文为冷虚子所注解,无引文处为本人评论。
洞玄灵宝定观经
灵者,神也,在天曰灵。宝者,珍也,在地曰宝。天有灵化,神用不测,则广覆无边;地有众宝,济养羣品,则厚载万物。言此经如天如地,能覆能载,有灵有宝,功德无穷,证得此心,故名灵宝。定者,心定也,如地不动。观者,慧观也,如天常照。定体无念,慧照无边,定慧等修,故名定观。
与阴符经起首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相当。人以天地为法
天尊告左玄真人曰:
左者,定也。玄者,深妙也。真者,纯也,一而无杂。人者,通理达性之人也。曰者,语辞也:
后文有真人之境界描述,不得其真,皆是强名。
夫欲修道,
进趣之心,名为修道
此即所谓道心开发之阶段。冷虚子注之为进趣之心。
先能舍事,
一切无染,名为舍事,
舍事非舍家赔业之意,此舍乃房舍之意。就如饱食而遨游,泛若不系之舟。处理的事即本房之事,即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。即所谓悟能。 一切无染,即苏轼诗中所说:人生到处知何似,恰是飞鸿踏雪泥,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哪复计东西。 事如春梦了无痕也如此意。
外事都绝,
六尘为外事,须远离也。六尘者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更不染著,名为都绝
外事乃能力范围之外的事,无需自寻烦恼。吾能即吾道。
无与忤心,
境不来忤,心即无恼;心不起染,境则无烦。心境两忘,即无烦恼。故名无与忤心
无忤心则为至乐性余,常展眉微笑可也。
然后安坐,
摄澄烦恼,名之为安。本心不起,名之为坐
或坐或卧皆乐而安,不可以身相见如来。
内观心起,若觉一念起,须除灭,务令安静,
慧心内照,名曰内观。漏念未除,名为心起。前念忽起,后觉则随。起心既灭,觉照亦忘。故称除灭。了心不起,名之为安。觉性不动,名之为静。故称安静
念起即觉,不跟随,自然除灭
其次,虽非的有贪著,浮游乱想,亦尽灭除,
众心不起,妄念悉忘,乱想不生,何有贪著?故曰灭除
浮游乱想如水之波纹,皆不跟随,自然灭除。
昼夜勤行,须臾不替,
昼之言淨,夜之言垢。垢淨两忘,无有间替,故名不替
冷虚子注垢淨,似无必要。就是随时保持之意。
唯灭动心,
忘想分别,名曰动心。觉照祛之,故名为灭
动心,即不对客观事实实事求是而由主观欲望所生的妄想。
不灭照心,
慧照常明,无有间,故名不灭照心
似有另一自己督促自己实事求是并保持微笑展眉,此为照心。
但凝空心,
不起一切心名空心
此即至乐性余,有空位方可周流不息,不执着。
不凝住心,
一切无著,名之不凝住心
即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
不依一法而心常住,
若取一法,即名著相。心不取法,名为不依。照而常寂,故为常住
法无定法,心常住即至静性廉
然则凡心躁竞。其次,初学息心甚难,或息不得,蹔停还失,
言习性烦恼,难可灭除,定力未成,蹔停还失也
修行非易事。此处讲到躁竞,均可归于前所说Desire一类。
去留交战,百体流行,
心起染境,境来牵心,心境相染,故名交战。妄念不息,百非自生,名曰百体流行
此七情六欲相争如战场。保持至乐性余即可。 此为孙思邈真人存神炼气铭五时七候之第一时: 第一时,心动多静少,思缘万境,取舍无常,忌虑度量,犹如野马,常人心也。
久久精思,方乃调熟。勿以暂收不得,遂废千生之业,
定心不起,则契真常。一念不收,千生遂废
再度回到道心开发。坚定道心,乃不因暂无进境而废。
此为二三时
第二时,心静少动多,摄动入静,心多散逸,难可制伏,摄之勤策,追道之始。
第三时,心动静相半,心静似摄,心常静散相半,用心勤策,渐见调熟。
少得静已,
初得清淨,正慧未生,故曰少得静已
此境在第四时: 第四时,心静多动少,摄心渐熟,动即摄之,专注一境,失而遽得。
则于行立坐卧之时,
四威仪之时也
涉事之处,諠闹之所,
见一切诸相为涉之处,起一切诸心,名为諠闹之所也
皆作意安,
息乱归寂,名为作意。恬淡得所,名之为安也
顺逆不烦,仍然保持至乐性余。涉事之处,諠闹之所乃常人巨爽或不爽之境况,如网站程序遇到404、500错误,股票交易触及止损或中彩票大奖等等
有事无事,常若无心;处静处諠,其志惟一。
有无双遣,寂用俱忘,万法不二,名之唯一
因进趣之心即道心坚固,世间事不足以扰其志
若束心太急,又则成病,气发狂颠,是其候也。
偏心执静,名曰束心。心外见相,名为颠也
此为不明至乐性余之道理,心不静而强令肉身安静,无可作用。欲洁何曾洁,云空未必空。
心若不动,又须放任,宽急得所,
从定发慧,名为放任。定慧齐融,名曰得所
此为定中灵感。与前之浮游乱想不同。细分辨之。
自恒调适,
定多即愚,慧多即狂;定慧等用,名曰调适
制而不著,放而不动,处喧无恶,涉事无恼者,此是真定,
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空而常用,用而常空,得本元寂,故为真定
此境界可为第五时: 第五时,心一向纯静,有事无事,触亦不动,田摄心熟,坚散准定。
不以涉事无恼,故求多事;不以处喧无恶,强来就諠,
习性尘劳,常须制御,不可纵逸
此即俭及不敢为天下先
以无事为真宅,
见本性空寂,故为真宅
此真宅与前之舍事之舍对应。
有事为应迹,
慧用无边,故为应迹。
这如同自动化睡中收入一般,无为而无不为的由定生慧,等闲无可更新,事来则应。
若水镜之为鉴,则随物而现形,
本心清淨,犹如水镜,照用无碍,万象俱现,名为现形
即阴符经中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至静之道,律历所不能契,爰有奇器,是生万象,八卦甲子,神机鬼藏。阴阳相胜之术,昭昭乎进于象矣
善巧方便,唯能入定,
诸法性空,寂无所起,故为入定
接地而定
慧发迟速,则不由人。勿令定中急急求慧,急则伤性,伤则无慧,
急求知见,真定乃亡。贪著诸相,故云无慧
要在至静性廉,故不急
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,此名真慧,
心体寂静,妙用无穷,故为真定
慧自生,真空生妙有
慧而不用,实智若愚,
了无分别,名之不用。韬光晦迹,故曰若愚
与前不以涉事无恼,故求多事;不以处喧无恶,强来就諠同。
益资定慧,双美无极,
寂照齐融,故云双美无极。
已有第一候之境: 抱一守中,喜悦日新,名为得道。
若定中念想,多感众邪,妖精百魅,随心应见,
为心取相。诸相应生,一切邪魔,竞来挠乱
反过头来说勿令定中急急求慧,急则伤性,谨记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
所见天尊、诸仙、真人,是其祥也
此为诸相,不可取著
见相非相,即见如来
唯令定心之上,豁然无覆;定心之下,旷然无基
前念不生,故云无覆;后念不起,故曰无基
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:无立足境,是方干净
旧业日销,新业不造
宿习并尽,名曰旧业日销,更不起心,故名新业不造
人世间乃销业所
无所挂碍,迥脱尘笼
一切无染,故名无所挂碍;解脱无繫,故云迥脱尘笼
无所挂碍,先要做到耳顺,即至乐性余
行而久之,自然得道
智照不灭,名曰行而久之;契理合真,故云得道
要在达到至乐性余至静性廉而形成正反馈,勿念时日。
夫得道之人,凡有七候;一者,心得定易,觉诸尘漏
心得清静,尘念尽知,故曰觉诸尘漏
此第一候即孙思邈真人存神炼气铭之五时
二者,宿疾普销,身心轻爽
真气胎息,痼疾尽瘳。体道合真,身轻不老
五时七候之第一候:宿疾并销,身轻心畅,停心人内,神静气安,四大适然,六情沉寂,心安悬境,抱一守中,喜悦日新,名为得道。
三者,填补夭损,还年复命
骨髓坚满,故填补夭损;驻颜不易,名为还年复命也
五时七候之第二候:超过常限,色返童颜,形悦心安,通灵彻视,移居别郡,拣地而安,邻里知人,勿令旧识。
四者,延数万岁,名曰仙人
长生不死,延数万岁,名编仙籙,故曰仙人
五时七候之第三候,延年千载,名日仙人。游诸名山,飞行自在,青童侍卫,玉女歌扬,腾蹑烟霞,绿云捧足。
五者,鍊形为气,名曰真人
得本元气,故曰鍊形为气;正性无伪,故曰真人
五时七候之第四候,炼身成气,气绕身光,名曰真人,存亡自在,光明自照,昼夜常明,游诸洞宫,诸仙侍立。
六者,鍊气成神,名曰神人
真气通神,阴阳不测,故曰神人
五时七候之第五候,炼气为神,名日神人。变通自在,作用无穷,力动乾坤,移山竭海。
七者,鍊神合道,名曰至人
真神契道,故曰至人
孙思邈真人存神炼气铭分为两候:
第六候,炼神合色,名曰至人。神既通灵,色形不定,对机施化,应物现形。
第七候,身超物外,迥出常伦。大道玉皇,共居灵境,圣贤集会,弘演至真,造化通灵,物无不达,修行至此,方到道源。
其于鉴力,随候益明
鉴力者,常照不息也。益明者,明明不绝也
慢慢会有上述现象发生,逻辑上能修到第二候宿疾普销,身心轻爽,即证明了心性由定能生慧并能作用在色身上,从而余下几候也会陆续验证。
得至道成,慧乃圆备
若了本性,得道成真,智慧圆明,万法俱备
若定无生慧,则差之远矣
若乃久学定心,身无一候,促龄秽质,色谢方空。自云慧觉,又称成道者,求道之理,实所未然
通神合道即得道真成。心惑身亡,不离生死。《西昇经》云:是故失生本,焉能知道源
此谓以此法修行,必然有色身转化之验证。可以此相来作为一步步验证之阶梯持续修之。
而说颂曰: 智起生于境,火发生于缘 各是真种性,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,心起知更烦 了知性本空,知则众妙门
此颂冷虚子未注解。但熟记常诵可也。
后记
道由心学,匪假它求;神依形住,罔有其外。我之灵明,亘今亘古,惟其絏于六情,是以戕我正念。贪嗔痴昧,种种见惑,背真向伪,无有殚期。寔惟真师悯念众生无知,故演此妙经,作人天规鑑,为证道梯航。是有定观之说,发挥妙本,洞彻玄微,涤乎垢氛,超乎视听;明无相于有形之后,致虚极于未兆之先;物我俱忘,形神俱妙。凡我羽流,敬之敬之。
此后记有明无相于有形之后,正合今天起首读此经的缘起,以至乐性余之有形而明至静性廉之无相,妙哉!

Jesse Lau
网名遁去的一,简称遁一。2012年定居新西兰至今,自由职业者。
本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简而言之,可随意转发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