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符經褚遂良帖及劉一明注

2019-03-03 约 7201 字 预计阅读 15 分钟

前帖提到陰符經,正好也看到一個劉一明注的陰符經版本。劉一明的通關文我曾發五十一篇帖子細讀之,獲益甚多。
今天打算細讀一下陰符經。在讀此經之前,給讀者提供一個褚遂良的陰符經帖,可以打印或拷貝到iPad裏麵臨摹。圖形文件比較大,有11MB,下載鏈接在此,在本頁麵隻放上前幾句的圖。 陰符經褚遂良帖

而關於劉一明注陰符經,下例為有引號引文為陰符經原文,藍邊引文為劉一明注解,無引文處為作者評論。

陰符經注序

陰符經三百餘字,其言深奧,其理精微,鑿開混沌,剖析鴻濛,演造化之秘,闡性命之幽,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。
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,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子,朱文公亦謂黃帝著,邵堯夫謂戰國時書,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。
其說紛紛,各述所知,究無定見。
以予論之,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,丹經子書,俱謂陰符經係黃帝所作,考之文字,始於黃帝,興於唐虞夏商,或者黃帝撰作,口口相傳,不記文字,後世成真仙侶,筆之於書,流傳世間,亦未可定。
就其世傳之說,丹經之載,謂黃帝著之,亦無不可,但此書沿訛已久,苦無善本,字句差錯者極多,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、百言演法、百言演術之說,紊亂聖道,以盲引盲;更有借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,似此魚目混珠,指鹿為馬,大失真經妙旨。
予於乾隆四十四年,歲次己亥,於南台深處,取諸家注本,校正字句,細心斟酌,略釋數語,述其大意,掃邪救正,以破狂言亂語之弊,高明者自能辨之。

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敘於自在窩中

大清嘉慶三年乃1798年,至今200多年矣。自在窩中好自在。

陰符經注解跋

陰符經者,黃帝演道書也。
而談兵之家,視為天時孤虛旺相之理,人事進退存亡之因,即緇黃之流,淺窺聖經,謬為注疏者亦不少,不幾誤璞為鼠,以青作黃乎?
我悟元老師,造性命之精,證天人之奧,體古聖覺世之婆心,思發其覆,憫後學窮理而無門,詳為之解,掃諸說之悖謬,詮陰符之肯綮,其中盡性至命之學,有為無為之理,靡不詳明且備,將數千年埋沒之陰符,至今原旨畢露,而無餘蘊矣。
經雲: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。
仆則曰:聖經之精,聖道之微,盡矣。

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受業門人王附青雲峰甫沐手敬題

軒轅黃帝著 洮陽門人張陽全校閱
悟元子劉一明注
後學陶鑄靈重刊

陰者,暗也,默也,人莫能見,莫能知,而己獨見獨知之謂;符者,契也,兩而相合,彼此如一之謂;經者,徑也,道也,常也,常行之道,經久不易之謂。
陰符經即神明暗運,默契造化之道。
默契造化,則人與天合,一動一靜,皆是天機,人亦一天矣。
上中下三篇,無非申明陰符經三字,會得陰符經三字,則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。

聖經之名,二百年前為陰符經也,今日此名則為耶教經典,世易時移,名可名,非常名。

陰符經上篇


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。

性命之道,一天道也。
天之道,陰陽之道耳。
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,而神明默運,竊陰陽之氣,奪造化之權,可以長生不死,可以無生無死,然其最要處,則在能觀能執耳。
何謂觀?格物致知之為觀,極深研幾之為觀,心知神會之為觀,回光返照之為觀,不隱不瞞之為觀;
何謂執?專心致誌之為執,身體力行之為執,愈久愈力之為執,無過不及之為執,始終如一之為執。
觀天道,無為之功,頓悟也,所以了性;
執天行,有為之學,漸修也,所以了命。
能觀能執,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,依世間法而出世間,性命俱了,心法兩忘,超出天地,永劫長存,隻此二句,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,為聖為賢之大道,外此者,皆是旁門曲徑,邪說淫辭,故曰盡矣。

天地大人體,人體小天地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。


天有五賊,見之者昌。

五賊者,金木水火土也。
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,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,但自陽極生陰,先天入於後天,五行不能和合,自相賊害,各一其性,木以金為賊,金以火為賊,火以水為賊,水以土為賊,土以木為賊,是謂天之五賊也。
惟此五賊,百姓日用而不知,順行其氣,以故生而死,死而生,生死不已。
若有見之者,逆施造化,顛倒五行,金本克木,木反因之而成器;木本克土,土反因之而生榮;土本克水,水反因之而不泛;水本克火,火反因之而不燥;火本克金,金反因之而生明;克中有生,五賊轉而為五寶,一氣混然,還元返本,豈不昌乎!

順則凡,逆則仙,隻在其間顛倒顛。一氣混然,跳出五行。


五賊在心,施行於天。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身。

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,身中即具五行之氣。
然心者身之主,身者心之室,五賊在身,實在心也。
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;人心用事,則五賊發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;道心用事,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。
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,以道心為運用,一步一趨,盡出於天而不由人,宇宙雖大,如在手掌之中;萬化雖多,不出一身之內;攢五行而合四象,以了性命,可不難矣。

心虛無所不包,則神在萬物之表,故宇宙亦在一掌中。


天性人也,人心機也,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

天性者,天賦之性,即真如之性,所謂真心,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,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;
人心者,氣質之性,即知識之性,所謂機心,見景生情,隨風揚波,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。
天性者,天機,即是天道;
人心者,人機,即是人道。
守天機者存,順人機者亡。
惟大聖人觀天道,執天行,中立不倚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修真性而化氣性,守天道而定人心,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也。

天道,客觀規律。人道,世故俗情。


天發殺機,移星易宿;地發殺機,龍蛇起陸;人發殺機,天地反複;天人合發,萬化定基。

殺機者,陰肅之氣,所以傷物也;
然無陰不能生陽,非殺無以衛生。
故天之殺機一發,則周而複始,而星宿移轉,鬥柄回寅;地之殺機一發,則剝極而複,龍蛇起陸,靜極又動;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,亦有此陰陽也,若能效天法地,運動殺機,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,何則?
人心若與天心合,顛倒陰陽隻片時。
天時人事合而一之,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。
中庸所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者,即此也。

此應天人合一之境。


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

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,具良知良能以為性,性無不善,而氣有清濁。
秉氣清者為巧,秉氣濁者為拙。
性巧者多機謀,性拙者多貪癡。
巧性拙性皆係氣質之性,人心主事,非本來之天性。
修真之道,采先天,化後天,而一切巧拙之性,皆伏藏而不用矣。

此老子曰不敢為天下先也。


九竅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

九竅者,人身上七竅,下二竅也;
三要者,耳目口也。
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,而九竅之中,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,耳聽聲則精搖,目視色則神馳,口多言則氣散,精氣神一傷,則全身衰敗,性命未有不喪者。
人能收視,返聽,希言,閉其要口,委誌虛無,內念不出,外念不入,精氣神三品大藥凝結不散,九竅可以動,可以靜,動之靜之,盡是天機,並無人機,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!

耳為精之門,眼為神之門,口為氣之門。


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;奸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知之修煉,謂之聖人。

火喻邪心,木喻性,奸譬陰惡,國譬身。
木本生火,火發而禍及木,則木克;
邪生於心,邪發而禍及心,則性亂;
國中有奸,奸動而潰其國,則國亡;
陰藏於身,陰盛而敗其身,則命傾;
身心受累,性命隨之,於此而知潛修密煉,觀天道,執天行,降伏身心,保全性命,不為後天五行所拘者,非聖人其誰與歸?

靈寶定觀經曰智起生於境,火發生於緣,各是真種性,承流失道緣。知之修煉,則跳出後天五行也。

陰符經中篇


天生天殺,道之理也。

天道陰陽而已,陽主生,陰主殺,未有陽而不陰,生而不殺之理。
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,四時成序,周而複始,回圈不已,亙古如是也。

成住壞空,周而複始。


天地,萬物之盜;萬物,人之盜;人,萬物之盜。三盜既宜,三才既安。故曰:食其時,百骸理;動其機,萬化安。

天以始萬物,地以生萬物,然既生之,則又殺之,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;
世有萬物,人即見景生情,恣情縱欲,耗散神氣,幼而壯,壯而老,老而死,是萬物即人之盜耳;
人為萬物之靈,萬物雖能盜人之氣,而人食萬物精華,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,是人即萬物之盜耳。
大修行人,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,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之,並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,三盜歸於一盜,殺中有生,三盜皆得其宜矣。
三盜既宜,人與天地合德,並行而不相悖,三才亦安矣。
三才既安,道氣長存,萬物不能屈,造化不能拘矣。
然此盜之秘密,有一時之功,須要不先不後,不將不迎,不可太過,不可不及,坎來則離受之,彼到而我待之,陽複以陰接之,大要不失其時,不錯其機,故曰,食其時,百骸理,動其機,萬化安。
食其時者,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;動其機者,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。
食時則後天之氣化,百骸皆理,可以全形;
動機則先天之氣複,萬化俱安,可以延年。
時也機也,難言也。
要知此時即天時,此機即天機,苟非深明造化,洞達陰陽者,烏能知之?
噫!八月十五玩蟾輝,正是金精壯盛時,若到一陽才起處,便宜進火莫延遲。

所謂活子時。性定則可食其時而動其機。


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。

古今學人,皆認昭昭靈靈之識神,以為本來之元神,故著空執相,千奇百怪,到老無成,有死而已,殊不知此神為後天之神,而非先天之神,乃神而實不神者。
先天之神,非色非空,至無而含至有,至虛而含至實,乃不神之神,而實至神者。
奈何世人隻知後天之神而神,甘入於輪回,不知先天不神之神,能保乎性命,無怪乎萬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。

吾老師曰:神鬼不神


日月有數,小大有定,聖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其盜機也,天下莫能見,莫能知。君子得之固窮,小人得之輕命。

人之所以能盜天地萬物之氣者,以其天地萬物有定數焉;
天地萬物不能盜人之氣者,以其聖道無形無象焉。
如日月雖高,而有度數可推,日則一年一周,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見;
月則三十日一周,天有盈虛朔望之可窺,大為陽,小為陰,陽極則生陰,陰極則生陽,大往小來,小往大來,陰陽回圈,乃一定不易之道。
至人於此推陰陽造化之消息,用功於一時辰內,采鴻濛未判之氣,以為丹母,奪天地虧盈之數,以為命基,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,聖功於此而生,神明於此而出,此功此明,其盜機也,雖天鬼神不可得而測度,而況於人乎!
天下烏得而見,烏得而知?
如其能見能知,安能盜之?
此其所以為聖,此其所以為神。
是道也,非忠臣孝子大賢大德之人不能知,非烈士丈夫俯視一切萬有皆空者不能行。
果是真正修道君子,得意忘言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不到了性了命之後,不肯泄漏圭角,固窮而如無知者也。
至於薄福小人,偶嚐滋味,自滿自足,又不自重性命,無而為有,虛而為盈,約而為泰,適以自造罪過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矣。

此君子得之固窮似應解為窮理盡性至命的窮。君子得之,窮其理而探究竟。

陰符經下篇


瞽者善聽,聾者善視。絕利一源,用師十倍。三返晝夜,用師萬倍。

瞽者善於聽,非善聽也,以目無所見,而神藏於耳,故其聽也聰;
聾者善於視,非善視也,以耳無所聞,而氣運於目,故其視也明。
即此二者以觀,閉目而耳聰,塞耳而目明,況伏先天之氣,舍假修真,存誠去妄者,何患不能長生乎?
清靜經曰: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為有妄心;
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;
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;
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,
即是煩惱,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,便遭濁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
妄想貪求,乃利之源也,人能絕此利之一源,則萬有皆空,諸慮俱息,勝於用師導引之功十倍,又能再三自返,存誠去妄,朝乾夕惕,晝夜殷勤,十二時中,無有間斷,漸歸於至善無惡之地,勝於用師導引之功萬倍。
蓋師之功,能革其麵,而不能革其心;
能與人規矩,而不能使人巧;
絕利自返,正心地下功,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處,師力焉得而及之?
至聖雲:一日克己複禮,天下歸仁焉。
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正此節妙諦。

用誌不分,乃凝於神


心生於物,死於物,機在目。

心如主人,目如門戶。
本來真心,空空洞洞,無我無人無物,與太虛同體,焉有生死,其有生死者,後天肉團之心耳。
心不可見,因物而見,見物便見心,無物心不現。
是主人或生或死,物生之,物死之,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,皆由目之開門揖盜耳。
蓋目有所見,心即受之,是心生死之機,實在目也。
人能返觀內照,外物無由而受,生死從何而來?
古人雲:滅眥可以卻老,此至言也。

生死之機在目,因目乃神之門。


天之無恩,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風,莫不蠢然。至樂性餘,至靜性廉。

天至高而萬物至卑,天與物相遠,似乎無恩於物矣。
殊不知無恩之中而實有大恩生焉。
天之氣鼓而成雷,噓而成風,迅雷震之而萬物發生,烈風吹之而萬物榮旺。
發生榮旺,萬物皆蠢然無知,出於自然,此無恩而生大恩,天何心哉?
故至樂者,萬物難屈,無拘無束,性常有餘;
至靜者,萬物難移,無貪無愛,性常廉潔。
樂者無心於餘而自餘,靜者無心於廉而自廉,亦如天之無恩而有大恩。
無心之用,神矣哉!

保持樂、靜,雖迅雷烈風而性定不動,此為執天之行。


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,禽之製在氣。

天之道行於無象,運於無形,為物不貳,其至私與。
然其四時行而萬物生,其用又至公焉。
推其奧妙,其一氣流行,禽製萬物乎?
禽者,擒也,統攝之謂;
製者,造作之謂;
言統攝萬物,製造萬物,在乎一氣也。
一氣上升,萬物皆隨之生長,一氣下降,萬物皆隨之斂藏,生長斂藏,總是一氣擒製之,一本散而為萬殊,萬殊歸而為一本。
私而公,公而私,非私非公,即私即公,一氣流行,回圈無端,活活潑潑的也。

此氣之神妙,可用炁字。


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恩生於害,害生於恩。

天道生物,即是一氣。
上下運用一氣,上為陽,下為陰。
陽者,生也,恩也;
陰者,死也,害也。
然有生必有死,有死必有生,是生以死為根,死以生為根也;
有恩必有害,有害必有恩,是恩在害生,害在恩生也。
若人死裏求生,則長生而不死,人能害裏尋恩,則有恩而無害,出此入彼,可不慎乎!

與煩惱即菩提相類,明此之理亦需念起即覺。


愚人以天地文理聖,我以時物文理哲;

愚人不知生死恩害,是天地造化回圈之秘密,直以天地文理為聖矣。
我則謂天文有象,地理有形,著之於外者,可見可知,未足為天地之聖。
若夫時物之文理,無象無形,乃神運之道,藏之於內者,不可見,不可知,正天地之所以為哲也。
蓋物有時而生,有時而死。
當生之時,時生之,不得不生;
當死之時,時死之,不得不死。
生者,恩也,死者,害也,生而死,死而生,恩而害,害而恩,生死恩害,皆時運之,亦無非天地神道運之。
天地神道不可見,因物以見之,觀於物之生死有時,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。

上下十方為宇、古往今來為宙,君子探究空間時間之理。


人以愚虞聖,我以不愚虞聖;人以其奇期聖,我以不奇期聖。

性命之道,始於有作人難見,及至無為眾始知。
故古來修真上聖,當有作之時,黜聰毀智,韜明養晦,斡天關,回鬥柄,采藥物於恍惚杳冥之鄉,行火候於無識無知之地,委誌虛無,神明默運,雖天地鬼神,不可得而測度,而況於人乎?
乃人不知其中奧妙,或以愚度聖人,彼豈知良賈深藏,若虛而實有,不愚之運用乎?
當無為之時,和光同塵,積功修德,極往知來,一叩百應,神通廣大,智慧無邊,而人或以奇期聖人,彼豈知真常應物,而實非奇異之行藏也。
聖人不愚,亦如時物文理之哲,聖人不奇,亦如天地文理不聖。
聖人也,所參天地之化育,而德配天地者也。

不愚不奇。即靈寶定觀經的慧而不用,實智若愚。益資定慧,雙美無極


沉水入火,自取滅亡。

人之慳貪恩愛,如水淵也;
酒色財氣,如火坑也。
一切常人,不窮天地造化之道,不究聖功性命之學,自暴自棄,以假為真,以苦為樂,沉於水淵而不知,入於火坑而不曉,自取滅亡,將誰咎乎?

前帖鍾離遇師,歎幾乎一生終陷塵網,寧不警醒乎?


自然之道靜,故天地萬物生。天地之道浸,故陰陽勝。陰陽相推,而變化順矣。

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;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。
無形無名,自然至靜之道。
然靜者動之基,靜極而動,天地萬物即於此而生焉。
一生天地,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為道,故天地之道浸。
浸者,浸潤漸入之謂,亦自然之義。
惟其浸潤自然,動不離靜,靜不離動,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,故陰陽勝。
動為陽,靜為陰,動極而靜,靜極而動,陰極生陽,陽極生陰,陰陽相推,四時成序,萬物生成,或變或化,無不順之,造物者豈有心於其間哉?
蓋以自然之道無形,無形而能變化,是以變化無窮也。

道法自然


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,因而製之。至靜之道,律曆所不能契。爰有奇器,是生萬象,八卦甲子,神機鬼藏。陰陽相勝之術,昭昭乎進於象矣。

聖人者,與天地合其德者也。
惟與天地合德,故不違天地自然之道,因而裁製變通,與天地同功用。
何則?
自然之道,非色非空,至無而含至有,至虛而含至實,有無兼該,虛實並應者也。
故以言其無,則虛空一氣,無聲無臭,其為道也至靜,靜至於至,雖律曆之氣數,有所不能契。
夫律曆能契有形,不能契無形,至靜則無形矣,律曆焉得而契之?[囟/比]陵師所謂有物先天地,無名本寂寥者是也。
以言其有,則造化不測,包羅一切,其為器也最奇,器至於奇,是謂神器。
神也者,妙萬物而為言者也。
故萬象森羅,八卦相蕩,甲子回圈,神之伸機,鬼之屈藏,無不盡在包容之中。
[囟/比]陵師所謂能為萬象主,不逐四時凋者是也。
靜道者,無名天地之始;神器者,有名萬物之母。
老子所謂無欲以觀其妙者,即觀其始也;有欲以觀其竅者,即觀其母也。
非有不能成無,非觀竅難以觀妙。
觀妙之道,萬有皆空,無作無為;觀竅之道,陰陽變化,有修有證。
聖人不違自然之道,因而製之,觀天道,執天行,從後天中返先天,在殺機中盜生機,顛倒五行,逆施造化,以陰養陽,以陽化陰,陽健陰順,陰陽混合,由觀竅而至觀妙,由神器而入至靜,由勉強而抵自然,有無一致,功力悉化,陰陽相勝之術,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。
要知此術非尋常之術,乃竊陰陽、奪造化之術,乃轉璿璣、脫生死之術。
昔黃帝修之,而乘龍上天;張葛許修之,而超凡入聖;以至拔宅者八百,飛升者三千,無非由此道而成之。
籲!陰符經三百餘字,句句甘露,字字珠玉,示性命不死之方,開萬世修真之路,天機大露,後世丹經子書,雖譬喻千般,無非申明陰陽相勝之術,有誌者若見此經,誠心敬閱,求師一訣,倘能直下承當,大悟大徹,勤而行之,以應八百之讖,有何不可?

至靜性廉,靜極而篤,則真空生妙有,昭昭乎進於象矣。


Tags: 陰符經

author

Jesse Lau

網名遁去的一,簡稱遁一。2012年定居新西蘭至今,自由職業者。
本文采用知識共享署名 4.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。簡而言之,可隨意轉發轉載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
留点评论吧: